推动学校发展新跨越 提升服务福建贡献力
发布时间: 2013-11-27  点击: 151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福建工程学院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福建工程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福建省委的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把握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国内一流、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而奋斗。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八年

学校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是在2005年6月召开的。八年来,学校党委紧紧依靠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2007年顺利入驻新校区;2010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2013年取得了国家级科技奖项的重大突破,跻身于省重点建设高校行列,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合并升本十一年的历程充分证明,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提升之路。

(一)科学谋划大局,抢占发展先机,办学思路清晰坚定

充分发挥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着力提升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坚持继承优良传统打造“工程牌”,紧跟国家战略打好“海西牌”,贴近社会需求打响“基层牌”,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共识程度不断提高。紧紧抓住福建高等教育大发展特别是支持工学教育的大好机遇,加快新校区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闽江学者”和“苍霞杰出学者”等计划,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确保学科发展布局的落实,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趋向合理。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后,毫不动摇地推动内涵建设进一步强化、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了“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固本”向“升硕”的转变。

(二)坚持以工为主,强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工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和特色。制定并实施《加强工学教育行动方案》,着力全面提升工学教育水平。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交通运输业”、“土木建筑业”和“现代服务业”五大专业集群,现有47个本科专业,授予工学学位的专业30个,占63.8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专业评估认证探索与实践,获准与三家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城市规划专业率先通过住建部认证。借鉴境内外高校工程教育先进理念,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与台湾地区高校合作办学深入推进,与德国高校合作培养工程师、与美国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全面启动,获得了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08年以来,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22个。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六年初次就业率在96%以上,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三)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水平迅速提升

坚持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集聚科研能力。现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5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学科平台,其中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实验室、数字化装备实验室、新材料制造与成型技术实验室和土木工程新技术与信息化实验室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拥有的省部级平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在本省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列前茅。大力开展特色鲜明、直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的科学研究,主持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多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等科技成果重要奖项。

(四)融入区域建设,政产学研结合,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把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政产学研合作领域。与省直部门、设区市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与GE、Siemens、富士通、Winware、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实验室,与央企和省属大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伙伴关系,在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联合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设立了专家工作站。发起组建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建福建省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首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加强与企业合作,组建国脉信息学院、海峡工学院、软件学院和国际学院等4个“校企合作”办学机构。以重大项目为龙头,集成校内创新力量,面向装备制造业、建筑行业、模具行业、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运输业、环保产业、文化传媒产业等,与企业合作开展富有成效的科技攻关。

(五)弘扬百年校史,展现工程特色,文化传承创新成效初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工程特色的校园文化,连续获得两届省级“文明学校”称号。传承百年办学的历史文化,弘扬“真、诚、勤、勇”校训精神,积极推进林纾研究和校史研究。贯彻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推进科技、工程和人文教育相融合,以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精心组织各类工程实践创新活动。成立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编的《福建文献汇编》,填补了我省文化史上地方总集的空白。

(六)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郁

坚持围绕中心任务,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加强办学治校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坚持以生为本,精心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积极开展统战、工会、共青团、离退休和校友会工作,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与校友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同志们!八年砥砺奋进,八年蓄势期远,八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奠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离不开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校党委,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上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八年的实践,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过程中,我们对办好新建本科院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最主要的是:

——必须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我们深刻认识到,办好学校必须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全面把握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点,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八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质量为先、追求卓越理念,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为重点,强化内涵发展,着力夯实学科建设基础。这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先导。

——必须坚持准确的办学类型定位。我们深刻认识到,办好学校必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的既有优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致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八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办好教学型、区域性、应用型大学的定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发展的指导思想到实际的战略部署,都始终坚定、一以贯之。这是学校加快发展的科学选择。

——必须坚持明确的阶段目标带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办好学校必须前瞻谋划发展战略目标,务实把握当前阶段的发展环境和进程,科学制定阶段目标。八年来,我们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得发展目标与发展机遇高度统一,并用目标统领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行动。这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必须坚持特色的办学传统优势。我们深刻认识到,办好学校必须努力增强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真切把握百年优良办学传统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八年来,我们倍加珍惜、坚定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不断丰富和发展工程实践教育内涵,着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深厚根基。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既是学校过去八年工作的深刻体会,也是升本十一年来办学实践的探索成果。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在新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的同类院校相比,与建成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目标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观念滞后,与重点建设高校发展和转型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带头人偏少,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偏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意识不强,学科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机制还需完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等。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差距,勇敢地面对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和转型发展迎来的更加艰巨的挑战、更加繁重的任务,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决心和自信,攻坚克难,切实担当,在探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上永不停顿、奋力前行。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进一步明确学校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办学思路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具体阐述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我们在新起点上加快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未来五年,学校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全力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保持比全国更高一点的发展速度,尽早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省属工科院校,福建发展良好态势蕴藏的巨大潜力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无穷广阔的空间、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学校发展进入深度转型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既有继续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又有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学校仅有十一年的本科教育历史,教育观念、学科基础、总体实力等依然较为薄弱;然而,国家建设的要求、学校发展的势头、教师干部的劲头又强烈推动着对现阶段的超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有加速提升办学强校能力与水平的紧迫感,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又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抢抓一切机遇,争取发展先机。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机遇前所未有,机遇也稍纵即逝。机遇并非尽指有利条件,也并非都是明晰显现的。很多机遇是潜在的,是可能、是潜力,甚至蕴藏于矛盾、不足、困难、挑战和风险中。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培养捕捉机遇的意识和本领。不怕麻烦,敢于尝试;不畏挫折,不惧失败。大学的水平提升,说到底就是要争取到高水平人才。只有全心全力培养、引进并关心、支持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创造高水平教学与科研成果,才会有发展机遇,才能形成优势、赢得未来。

我们必须十分明确,抓住机遇,实现学校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必须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持改革开放。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才能破解难题、消除障碍、增添动力,才能把握当下、实现跨越、赢得未来。要明确改革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态势,我们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任务,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改革呼唤开放,开放倒逼改革。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在开放中探索新路径,寻求新突破,在开放中增添改革动力,汇聚发展资源。改革开放是理念,也是路径,更是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创新举措,乘势而上。

未来五年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以工为主、 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

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所系,也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我们长期坚守的应用型办学定位的深化提升。为此: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既定的办学目标。强化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坚持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敏锐把握并紧紧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增强办学实力;牢固树立以创新高等工程教育为核心的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同和同行认可;集中搭建若干先进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力争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关键材料等个别领域拥有一流的研究成果;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力争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示范校。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建设“以工为主”的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明确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工学学科优势和重点学科建设,大力扶持管理、人文等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拓展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培育若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努力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文渗透、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不懈的办学追求。坚持“大土木、大机电”为主体的学科特色,着力培养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彰显立足福建的服务社会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与行业、产业联系密切的办学特点,把解决共性技术或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特色支撑;努力凸显融工程文化、林纾文化及悠久办学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传承创新特色;坚持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特色,大力培养学生“能吃苦、动手强、上手快、懂经营、会管理”的优良品质。

强化内涵建设,夯实办学基础,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未来五年,我们要实现建设国内一流、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以下九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一)着力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全校师生,夯实发展的精神基础

强化先进思想引领。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努力使广大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针对性和感召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一步强化心理咨询平台建设,强化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推进立德树人和全员育人。强化以生为本,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推进“班导师制”。加强团学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建设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特殊作用。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育人格局。关注校园舆情及师生思想动态,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切实维护学校安定稳定。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弘扬办学百多年来积淀的精神文化,完善校史收集整理,深入开展林纾文化研究,广泛宣传杰出校友的事迹。大力开展体现科学精神和工程特色的文化活动,争取形成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推进工程文化研究,构建具有特色的工程文化教学体系,探寻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融合的运行机制。

(二)着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夯实发展的人才基础

实施“三三三三”师资队伍提升计划。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后备队伍建设,加大闽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行业大师等拔尖紧缺人才的引进。创新人才服务理念,让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五年内实现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现有500多位硕士学位教师通过努力取得博士学位或晋升正、副高职称的达30%以上,培育和建设省级教学或科研团队30个以上,每年选派到海外研修的教师30人以上。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努力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双导师”计划、教师获得“双证书”计划、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计划和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基层一线定期培训计划。支持新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创新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所取得的成效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切实促进科研学术队伍、基础课教学队伍以及具有工程实践经历背景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协调发展。

(三)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发展的教学基础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认证的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符合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成对所有专业的校内评估,全面推进土建类专业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国家级专业认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成立素质教育中心,开设一批面向全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推进大学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分级分类教学改革,完善由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工程实践能力拓展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教学改革试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与大型知名企业联合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中心,加强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打造3~5个国内先进的综合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一批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岗位聘任及激励机制改革,提高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推广全开放、自主学习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四)着力适应新型工业化需求,夯实发展的学科基础

明确学科发展思路。以大学科发展增强学科特色优势、推动学科融合交叉,以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科水平提升,以开放合作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以技术创新成效增强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增强学科发展信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大土木”学科布局,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快形成围绕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大机电”学科的专业布局。支持办好具有工科背景的复合型专业。加强人文社科类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分类发展。持续加强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使之在省内优势更为巩固、特色更为鲜明。新建2~4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加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建设,进一步遴选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点建设,争取建设10~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五)着力提升服务海西能力,夯实发展的协同基础

加强重点平台建设。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加强现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福建知识产权研究院、福建产业经济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培育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4~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其他科研平台2~4个。积极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寻求高端战略合作。通过内引外联,推进与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水平创新企业的联合,展示更开放的胸襟,实现更深度的协同,迈出更大的步伐。加强以服务企业为主导的产学合作和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深度合作。持续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省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合作重大项目的研发,做实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成立“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项目和省部级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催生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支持技术成果转化成专利成果,横向科研经费数、专利申报和授权量取得明显增长。拓展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与省直部门开展多方位合作。加大与设区市政府的联系,搭建市校、校县战略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和省属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六)着力拓宽对外对台合作交流渠道,夯实发展的开放基础

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经验,积极推动与国(境)外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化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努力推动中德合作培养国际工程师项目、“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国际学术互认课程项目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入开展,学习借鉴德国、美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高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经验,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水平。努力做好留学生招生和教育、管理工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建立外语培训中心,提高教师国际交流和英语授课水平。加大教师国际交流力度,积极引进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任教。鼓励和推动学生参与跨国(境)学科、技能等方面竞赛。与大企业集团合作举办企业急需的面向海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班。

(七)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发展的资源基础

大力加强教学科研条件建设。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新增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应用。深入开展节约型、生态型校园建设,打造美丽工院,使校园布局更加合理,绿化美化,景观怡人,设施配套、方便节能。稳步提高师生工作学习条件和生活福利待遇。关注民生,丰富师生物质文化生活,努力提高广大师生的幸福指数。深入开展绩效工资改革,完善以岗位聘任为基础、业绩为导向的校内分配体制,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教职工,确保生活福利待遇高于福州地区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努力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创造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八)着力促进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办学协调互动,夯实发展的体系基础

统筹推进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探索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教育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抓好校企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和遴选工作,在行业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构建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相互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途径,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升继续教育办学层次,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和知名培训认证机构合作,打造高端人才培训项目,把继续教育做亮、做活。统筹推进学校主体办学与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发展。国脉信息学院、海峡工学院、软件学院和国际学院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指导和支持,使合作办学单位进一步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理念,把握发展节奏,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加强基本条件建设,加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九)着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夯实发展的制度基础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根据学校发展形势要求,修订《福建工程学院章程》,完善教学、科研、人事、后勤及其他行政管理等规章制度,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建设有效促进学科发展的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二级学院整合组建工作,加快校院两级管理改革,进一步调动院系主动发展提升的积极性。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组建教授委员会。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监督。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顺利实现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适应办学层次提升的新要求,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坚持以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建设

抓好思想建设根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巩固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学习贯彻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方针、政策和举措,学习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及经验,进一步增进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共识,形成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发展的合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党委会建设,完善二级院系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并逐步推广以实验室、课题和项目组、科研平台等新兴学术组织设置党支部的形式,积极推广党组织进学生公寓、进社团等有效形式,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服务师生员工,服务教学科研一线,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的吸铁石和引领发展的主心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完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程序,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党员和教师选拔到重点和关键岗位上来。合理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实行干部任期制,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与制约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以大气魄,下大力气,花大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注意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青年拔尖人才,进一步健全学校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的激励制度。

(二)坚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始终把师生利益放在首位,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贯彻好“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围绕解决“四风”问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建设整体合力。着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抓好廉政勤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健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责任体制机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阳光治校,加强“七个关口”的监管,强化审计监督,切实规范权力运行。

(三)坚持围绕学校发展大局,加强聚合各方力量

重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畅通渠道,调动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改革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工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发挥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离退休教职工工作,继续发挥他们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扎实做好校友工作,积极探索服务校友的新形式、新途径,广泛开展与校友互利双赢的合作,及时向海内外校友通报发展新成就,加强联络沟通,团结和凝聚广大校友为母校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新阶段推动学校发展实现新跨越,是全体党员光荣神圣的使命,需要全校师生团结协作,同舟共济。让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以非凡的改革勇气、饱满的工作热情、坚定的发展信心,为建设国内一流、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